莴苣巨脉病是露地栽培时的常发病害,*初呈明脉状,脉间叶组织变得凹凸不平,呈疱状或产生斑驳;叶脉粗大,竖立、皱缩;叶脉失绿变白,出现明显的亮绿色至苍白色脉带,叶脉四周部分透亮,伸向叶片基部。“脉带”是该病特有症状,称为巨脉病或大叶脉,后期病叶卷曲、皱缩,病株矮小,生长受阻,不能形成正常叶球,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形态特征
Lettuce big vein
南召蔬菜代收点
莴苣巨脉病是露地栽培时的常发病害,*初呈明脉状,脉间叶组织变得凹凸不平,呈疱状或产生斑驳;叶脉粗大,竖立、皱缩;叶脉失绿变白,出现明显的亮绿色至苍白色脉带,叶脉四周部分透亮,伸向叶片基部。“脉带”是该病特有症状,称为巨脉病或大叶脉,后期病叶卷曲、皱缩,病株矮小,生长受阻,不能形成正常叶球,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形态特征
Lettuce big vein virus简称LBVV称莴苣巨脉病毒。有报道*近发现了该病毒的RNA,确定为该病毒原。LBVV寄主范围较窄,于几种菊科植物,致死温度65℃经30分钟,稀释限点200000倍。此外有认为MLO称类菌原体也可引起巨脉病。
油菜的育苗时间为9月中旬或者下旬初,移栽可以选择半冬性、株高较高、分枝较强的品种,比如秦优10号、中杂油系列、华油杂系列、46、56、沣油737(南方品种、生育期较短、杆短)等等品种,只要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审定品种都可以种植。移栽的话准备100克(2两)种子,直播的话准备300~400克(6~8两)种子,为了防止油菜苗期的病虫害,需要准备种子包衣剂,可以使用高巧+施乐时拌种,不需要加水。
油菜苗床选择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提前7~10天对苗床进行培熟,用腐熟的农家肥+硼肥+复合肥混合使用后精细的整地,保证土层细碎。拌种后稍微晾干即可播种,可以把细沙和油菜种混合后播种后用细土或灰粪覆盖,不易盖太厚。播种后田里的杂草可以用金都尔封闭除草,在油菜有1~2次真叶的时候要间苗,把弱小苗除掉,随后用尿素追一次肥料,在3~4片叶时如果长势过旺用多效唑化控,对于没有拌种或者发现油菜叶面有菜青虫等,可以选择每亩用40g宝剑,苗龄一般30~35天即可移栽到大田里去。
黄瓜烧根
幼苗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根系皆变黄、萎蔫、抽缩。起因是育苗畦或营养钵内的土壤湿度过小,同时营养土中施肥偏多且未经充分腐熟、细碎导致土壤中肥料浓度较高。预防办法是:在进行营养土配制时,掌握好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所使用的有机肥要做到充分腐熟、细碎。如有烧根现象发生,可及时补浇一些水分,降根的危害程度。
徒长苗
主要表现为幼苗叶片大而薄、颜色淡,叶柄与茎蔓间夹角小于45度,节间细长(高脚苗),组织软嫩,角质层不发达,抗病力下降,幼苗下部根系弱小,吸收能力差,地上叶片为蒸腾大于地下根系吸收,夜间呼吸消耗大于白天养分合成,生长点花芽分化受阻,难见雌花,对前期产量及总产的提高构成威胁。起因是在育苗时夜间温度过高,或偏施氮肥,土壤湿度过大,光照不足。预防办法是:幼苗出齐或移栽后严格控制夜间温度,使其保持在16℃~18℃,保持昼夜温差在10℃左右为宜;营养土配制时控制氮肥用量;严格控制浇水,尽可能多地增加光照
莴笋苗期注意事项
1、春莴笋,大棚育苗播种时,先揭开苗畦上薄膜,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将种子掺在少量的细沙或细土中拌匀后撒播。播后覆土3~5毫米,盖严薄膜,夜间加盖遮阳网或草苫保温。露地育苗加盖小拱棚。幼苗出土前,晚揭早盖覆盖物,不通风,提高床温。幼苗出土后,适当通风,白天保持床温12~20℃,夜间5~8℃。遮阳网早揭晚盖,2~3片真叶时间苗1次,苗距4~5厘米。移栽前5~6天,加大通风炼苗。
2、夏莴笋选阴天播种。4~5月上中旬播湿籽盖薄膜,出苗后撤去薄膜。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盖遮阳网至出苗或2片真叶。大雨天用遮阳网覆盖防雨水冲刷。10平方米播种5~10克。2片真叶前间苗1次,4~5片真叶时间苗1次,苗距10厘米。健壮苗还可按株行距10厘米左右高密度栽植。每次间苗、定苗和移栽缓苗后,结合浇水施腐熟稀粪水。雨天清沟排渍,定植前15天左右浇1次0.5%尿素水。定苗或移栽后25天左右,可陆续采收嫩株上市。
3、秋莴笋播前先将床浇湿浇透,播后浇盖1层3~4成浓度的腐熟猪粪渣及覆盖1层薄稻草,或覆盖黑色遮阳网,播发芽籽或湿籽。出苗前双层浮面覆盖在苗床土上,出苗后盖银灰色遮阳网。早晚浇水肥,保持床土湿润,及时除草间苗。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