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层分类:
电性能镀层,例如Au、Ag镀层等,既有高的导电率,又可防氧化,避免增加接触电阻。
磁性能镀层,例如软磁性能镀层有Ni-Fe、Fe-Co镀层;硬磁性能有Co-P、Co-Ni、Co-Ni-P等。
可焊性镀层,例如Sn–Pb、Cu、Sn、Ag等镀层,可改善元件可焊性,在电子工业中广泛应用。
耐热镀层,例如Ni-W、N
硬铬电镀
电镀层分类:
电性能镀层,例如Au、Ag镀层等,既有高的导电率,又可防氧化,避免增加接触电阻。
磁性能镀层,例如软磁性能镀层有Ni-Fe、Fe-Co镀层;硬磁性能有Co-P、Co-Ni、Co-Ni-P等。
可焊性镀层,例如Sn–Pb、Cu、Sn、Ag等镀层,可改善元件可焊性,在电子工业中广泛应用。
耐热镀层,例如Ni-W、Ni、Cr镀层,熔点高,耐高温。
修复用镀层,一些造价较高的易磨损件,或加工超差件,采用电镀修复尺寸,可节约成本,延长使用寿命,例如可电镀Ni、Cr、Fe层进行修复。
模具电镀表面处理工艺有哪些?
模具电镀表面处理工艺:模具化学镀镍磷合金
汽车仪表、电工、家用电器工业大量使用的塑件,对注射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外广泛使用表面技术手段,特别是化学镀镍技术,在提高模具综合性能和寿命的研究和应用特别突出。化学镀镍的优点在于:处理温度低(85-95)度;沉积层厚度控制精度在±2微米以内;镀层为压应力,低应力;有优良的脱模性。化学镀镍磷合金,添加磷可保证热处理后覆层硬度提高到1100HV,制造工具,如钻头、铰刀、凹模、冲切工具和压模等,采用这种化学镀方法,覆层厚度不超过10微米。
模具电镀工艺
模具电镀工艺与焊接分析:
母材中Cu、Ni元素的含量对模具零件淬火裂纹的影响较大,标准范围为0.90%~1.00%,这2种元素含量越高,普通火焰淬火与高配淬火后模具零件出现裂纹的概率越大,但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激光淬火质量。当前技术条件下,大部分铸造厂对Cu、Ni的配比通常使用下限值。母材中Cu、Ni含量分别为0.97%与0.94%,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核实模具厂热处理数据库发现,该模具零件热处理阶段采用普通火焰淬火与高配淬火工艺,增加了淬火裂纹出现的敏感性。此外,针对模具零件型面焊接区域,存在的焊接缺陷或热应力也会导致模具零件镀铬时产生裂纹。因此,模具零件热处理及焊接工艺选择不当,在淬火或焊接过程中产生了显微裂纹,这些裂纹在后期承受巨大冲击载荷或酸洗镀铬过程中作为裂纹源不断生长与扩展,是模具零件电镀后出现裂纹的主要因素。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