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风险管理领域,一项新的《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以下简称ISO 31000)已被组织(ISO)风险管理技术完成制订工作,并将于2009年正式公布。 ISO 31000是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 2004》为基础,实现了安全、健康、环境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体化,可以应用于任何企业、组织、协会、团体或个体等(以下以“企业”代表所有对象),并不特别限定于某些行业或部门,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该标准的特征是将“创建背景”作为风险管理程序的开始,这样可以使该标准满足多样性的需要。实施这一新的,企业可以达到如下目的:鼓励采取预防性而非被动性的管理;认识到在整个企业辨识和处置风险的必要性;提高辨识各种隐患的水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管理;建立决策和计划的可靠基础;改进事故管理和预防;减少损失等。 ISO 这个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于提升其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管理体系要求,且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和组织自身特点而建立,并需要区分与其他体系的不同。建立适合组织自身管理体系可确定的范围及其过程、建立方针、分配职能、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风险识别与评估、策划与控制、绩效评价等开展,以过程的方式进行构建。 ISO强调以领导作用为核心,采用策划、支持与运行、绩效评价、改进四个过程的PDCA循环,通过策划识别主要过程及子过程,确定各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安排各过程的顺序,进行系统管理。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体架构及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规范性引用文件、目的和适用范围;管理方针与目标、管理方针的沟通;组织及其所处环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领导作用和承诺,组织的岗位、职责与权限;管理体系的范围、要求及其过程和策划,包括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资源管理,包括人员、基础设施、过程运行环境、监视和测量设备、组织的知识等;内外部信息交流、成文信息的管理与控制;生产与服务运行的策划与控制;外部提供产品及服务要求的确定与控制;管理体系的绩效评价,纠正、预防与持续改进。 ISO管理体系的策划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并考虑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三者的兼容。为落实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组织应在管理方针框架下确定管理目标,并保证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层次内建立目标,与管理方针保持一致,对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进行识别、策划,以实现管理方针的承诺。 ISO组织制定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应与其管理方针一致,并应考虑风险和机遇的评估结果以及与工作人员协商的结果;管理目标应是可测量或能够进行绩效评价,予以监视、沟通并适时更新。策划如何实现管理目标时,组织应确定需要做什么、需要哪些资源、由谁负责、何时完成和如何评价结果,以及如何将实现管理目标的措施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等方面。 质量认证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评价制度,也是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质量监督制度。随着市场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的质量管理也要按国际惯例运作,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的或行业标准,这样有助于产量及质量管理向达到和超过水平方面努力。 通过ISO认证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明显的一个特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改变了以前好事有人争,错事互相推诿,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ISO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