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交志技术标准的沿革,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阶段的约30年时间里共完成了三次技术规范制修订:1955年发布实施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里明确了交志分为三类28种;反光膜采用的是高分子化工材料和树脂粘合技术,使用寿命具有不稳定和不持续性,在道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反光失效的现象。1972发布实施的《城市和公路管理规则》里明确了交志分为三类34种;1982年发布
半透明主动发光标志
我国道路交志技术标准的沿革,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阶段的约30年时间里共完成了三次技术规范制修订:1955年发布实施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里明确了交志分为三类28种;反光膜采用的是高分子化工材料和树脂粘合技术,使用寿命具有不稳定和不持续性,在道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反光失效的现象。1972发布实施的《城市和公路管理规则》里明确了交志分为三类34种;1982年发布实施的行业标准JTJ072-82《公路标志及路面标线》里将交志提升到三类105种,一直沿用至1985年。在这一时期,交志的制造工艺主要是油漆涂刷于木块或铁皮以及搪瓷技术。
目前绝大部分在用的道路交志是“逆反射”光学模式,其优点是无须电源可以借助机动车辆的灯光照射后远距离视认,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主要如下:
1、由于反光膜应用的是逆反射视认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借助机动车辆的大灯灯光照射向交志板,产生一个定向回归的反射光线,使得车辆驾驶员视认。在动态的交通环境中,驾驶员需要远距离识别交志信息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提前操作反应,而这就使得必须打开车辆远光灯。正是远光灯这一问题,无数起交通事故、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被它所伤害。原始的道路交志,通常使用颜料、油漆、木材、铁皮制成,仅仅能够在良好视线状态下进行简单的近距离识别。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交志不应当仅仅服务于具备远光灯条件的车辆,还有更多的行人、非机动车、灯光光效欠缺的机动车辆需要全天候清晰的视认。

原始的道路交志,通常使用颜料、油漆、木材、铁皮制成,仅仅能够在 良好视线状态下进行简单的近距离识别。
20世纪初,董祺芳博士(美籍华裔)发明并研制了新型反光膜技术,应用于 道路交志制造业,令该领域安全识别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夜间,强 烈的车辆“远光灯”照射到交志板面反光膜材料,产生定向回归(逆反射)光 源,使得车辆的驾驶人能够远距离视认信息内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道路 环境依赖着逆反射原理的交志制造技术。但是,道路交志要想完成“从被动反光到主动发光”的产业升级成功,还有着一大堆难题需要。但该技术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车 辆的“远光灯”会导致灯光区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处于视觉盲区,而不打开或不具 备“远光灯”条件的交通参与者在黑暗状态下无法识别标志信息内容,交通秩序 和安全因此产生多重隐患。
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前方一定距离范围内连续设置驶出方向的信息标志,提 前预告出口,给驾驶员充足的准备时间。此外,多车道高速公路经常开辟出 口车道,在出口标志中用黄底进行突出,给驾驶员以特殊警示。这样的措施使得 驾驶员在出口位置没有选择机会和权利,只能及早提前决定是否驶出高速公路, 长此以往养成在出口前方尽早做好准备的习惯。尤其是在夜间,强烈的车辆“远光灯”照射到交志板面反光膜材料,产生定向回归(逆反射)光源,使得车辆的驾驶人能够远距离视认信息内容。防范了很多驾驶员依赖于高速 公路出口匝道处的两个方向信息告知标志,难免会出现信息选择的迟疑和停顿 而产生安全隐患,导致该位置的交通事故高发。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