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整理详解!(二)
5、忽视双绞线传输特性,造成网络时通时断
电缆布线的长久链路中,一些缺乏双绞线质量与特性常识的人,遇到购买产品时,对出现的异常束手无策,存在的问题有:
甲.线径细小又软,不符合双绞线电缆线规的基本参数。线径细小又软的双绞线在布线之后,其结果是计算机不能与交换机连通,由于线径太细,在与RJ45插座和配线架相连节时,阻抗不匹
大唐电信综合布线服务商
综合布线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整理详解!(二)
5、忽视双绞线传输特性,造成网络时通时断
电缆布线的长久链路中,一些缺乏双绞线质量与特性常识的人,遇到购买产品时,对出现的异常束手无策,存在的问题有:
甲.线径细小又软,不符合双绞线电缆线规的基本参数。线径细小又软的双绞线在布线之后,其结果是计算机不能与交换机连通,由于线径太细,在与RJ45插座和配线架相连节时,阻抗不匹配,形成严重阻抗反射,造成计算机通信不正常,或者只能勉强传输数据。
乙.双绞线的绞距不合格。在双绞线传输过程中,所受到外来干扰电压相等、相位相反,总的干扰趋向是零。总体来讲,费屏蔽的双绞线自身已经抵抗了干扰,但在实际布线施工中,的产品没有严格的制作工艺技术,每对绞距与双绞线电缆规格差距较大。建筑群子系统:指将一幢建筑物中电缆延伸到另一建筑物,包括电缆、光缆和一些电气保护设备。其次是电缆的四对八根线相互缠绕也没有严格的制作工艺技术。有些施工单位与使用单位没有相关的双绞线电缆测量仪器,只知通断以满足需要,所用的是简单的通断仪,对双绞线电缆如串绕等十几项传输特性要求一概不了解,误认为“只要一对一的把四对双绞线连接即可”,不考虑线序,这就很可能难以正常传输数据。
丙.有些产品工艺严重偏离双绞线电缆的传输特性要求。在长久链路布线中,笔者曾发现所使用的双绞线,与常用的双绞线看来没多大的差异,但当计算机在与服务器通信时就是不正常连通,先利用通断测量仪检测各项指示灯依次闪亮,线路没有断开现象,在用另外的计算机使用也是不能正常通信,在使用仪器检测线路时发现近端串扰值为-2db,与双绞线3db的原则相差较远,只好将近80米长的长久久连路线更换,计算机连接服务器才正常。在布线的中,对走线管道的长度、内部弯曲半径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综合布线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整理详解!
6、跳线,RJ-45插座,水晶头瑕疵,网卡引起网络速度变慢
跳线有配线架与交换机之间连接,有信息插座与计算机之间连接,这两种跳线连接于长久链路成为信息传输通道。跳线不论是制式或者自制都应该符合长久链路双绞线的标准,才可以保障整个连接通道正常传送数据。双绞线的双绞结构被破坏并被挤压在一个很小的空间,线对之间彼此交叉或跨接,平行di推入接头,通过压接工具,固定导线的同时也破坏了金属结构,从而带来阻抗的变化,影响回波损耗。但在校园网的实际应用中,存在3种不正确的现象,导致计算机上网速度变慢:
在市场购买制式双绞线跳线有两种;一种zheng品的软跳线和标称的五类、超五类、六类线。要根据布线系统实际情况分别应用,计算机通信才能达到正常的传输速率。另一种是在市场商铺购买的制式跳线,它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有些制式跳线,所用的线不是五类线、六类线,线径相当细,制造粗糙,在实际应用中,与长久链路不匹配,行成阻抗反射,影响网络流速。对于和主业关联度非常差,经营状况不是很好的个别产业或者是业务,将清理退出一批,通过“腾笼换鸟”,终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笔者曾经检测过一批约200根制式跳线,在用仪器检测时,100M时衰减极大,在与长久链路构成传输通道时,性能可想而知。
线缆桥架安装工艺
线缆桥架建设要求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1)表面防腐层材料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采用走吊顶的轻型槽型电缆桥架的方式;
3)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布线是型的,线路量大,因此线槽容量的计算很重要,按照标准的线槽设计方法,应根据水平线缆的直径来确定线槽的容量。
4)水平线槽使用率应为30%~50%。
5)为确保线路的安全,应使槽体有良好的接地端,金属线槽、金属软管、金属桥架及分配线机柜均需整体连接,然后接地,如不能确定信息出口准确位置,拉线时可先将线缆盘在吊顶内的出线口,待具体位置确定后,再引到信息出口。
6)桥架间连接板两端要有铜芯接地线,xiao截面不小于4平方毫米;
7)桥架与支架间螺栓、桥架连接板螺栓固定无遗漏,螺母位于桥架外侧,铝合金桥架与钢支架固定时,要有互相间绝缘的防电化腐蚀措施;
8)支架用膨胀螺栓固定时,选用螺栓适配,连接紧固,防松零件;
9)桥架转弯处的弯曲半径不小于桥架内电缆xiao弯曲半径(R=100);
10)桥架应在具有腐蚀性液体管道上方;
11)桥架应在热力管道下方;
12)气体比空气重时,桥架应在管道上方;
13)气体比空气轻时,桥架应在管道下方;
14)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一般为1.5-3米。
15)桥架沿线经过建筑伸缩缝时应分段(100mm)。
16)桥架与其他管道的xiao间距一般性管为平行间距0.4米,交叉间距0.3米;有腐蚀性管道为平行间距0.5米,交叉间距0.5米;有保温层的热力管平行间距0.5米,交叉间距0.5米;无保温层的平行间距1.0米,交叉间距1.0米。
17)应详细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并归档。
线缆敷设工艺
电缆敷设要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1)工作区内线槽布局要合理、美观;
(2)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3)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4)对绞电缆在工作区宜预留3~6cm的长度;
(5)线缆剥线处理:使用斜口钳在塑料外衣上切开“1”字型长的缝;割去无用的电缆外衣;
(6)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7)在同一管内包括绝缘在内的导线截面积总和应该不超过内部截面积的40%;
(8)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监控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
(9)各缆线间的zui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10)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至6米;工作区为0.3至0.6米;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至10米;
(11)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
(12)布放缆线的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zui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
(13)电缆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支架上,水平敷设时,直接部份间隔距施3~5m处设固。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
(14)管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转弯处应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