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变化期管理技术介绍
1.变换期的特殊性。变换期是随着蝌蚪四肢发育完全,幼蛙逐渐开始登陆,这个阶段约15天。此期应将蛙池水体排出,仅保留环沟里面的水体。此阶段幼蛙停止摄食,是青蛙人工养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顺利与否决定了青蛙是否能够驯化成功。当蝌蚪尾巴消失后,即进入幼蛙阶段。幼蛙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只捕活动物体。当同一蛙池内幼蛙出现明显规格分化,则会出现大蛙
蝌蚪种苗批发电话
青蛙变化期管理技术介绍
1.变换期的特殊性。变换期是随着蝌蚪四肢发育完全,幼蛙逐渐开始登陆,这个阶段约15天。此期应将蛙池水体排出,仅保留环沟里面的水体。此阶段幼蛙停止摄食,是青蛙人工养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顺利与否决定了青蛙是否能够驯化成功。当蝌蚪尾巴消失后,即进入幼蛙阶段。幼蛙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只捕活动物体。当同一蛙池内幼蛙出现明显规格分化,则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情况,同时幼蛙拒绝上食台摄食。因此,在蝌蚪培育阶段,均匀投喂、保证营养充足显得极为重要。
2.幼蛙分池。为保证幼蛙能够有效摄食,当幼蛙数量过多时,应及时分池,养殖密度以100~200尾/米2为宜。若蛙池中大部分青蛙能够自由活动时,需要将尾巴未消失的青蛙转移或者淘汰掉,避免青蛙残食体质弱、还未完成的幼蛙,导致驯食失败。
3.食台搭建。食台搭建分为固定式和非固定式两种。固定式食台的好处是搭建比较省时、省力、;非固定式食台的好处是便于清理,如果出现损坏也易于更换。使用的网布一般在100目以上。无论搭建哪种食台,网布都必须绷紧,以使青蛙在食台移动时,饲料能够振动,引起青蛙摄食。
青蛙的井水养殖要求
有很多养殖户在养殖池选址上忽略了水源,或是附近没有健康水源迫使用地下水进行养殖,我们知道地下水的含氧量是非常低的,基本上没有,而且含碱量很高,如果直接抽入养殖池对蝌蚪和卵块是有严重危害的,首先地下水养殖我们就需要挖建一个能够保持所有养殖池同时进行换水所需要的水量要求,保证蓄水池的大小及水的存储量够用,地下水抽入蓄水池的出水管要高出蓄水池较大蓄水水面30公分至50公分左右,适当的洒出水花较好,目的是为了增加地下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将空气中的氧份溶入地下水中加快水的氧化,然后经过沉淀和太阳的暴晒两至三天方可入池,入池应取蓄水池上部三分之二以上水位,万不可抽取池低部之水。
青蛙为什么有不同的肤色?
蛙类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都含有色素细胞。表皮层的色素细胞较小,内含黑或棕色素颗粒,叫做黑色素细肥。在真皮层除了含有较大的黑色素细胞外,还有虹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或红色素细胞。虹色素细胞含有许多具有反光的晶体小板;黄色素细胞或红色素细胞含黄色素颗粒或红色素颗粒。后两种色素细胞内所含的色素颗粒能浴解于液体,所以又叫做“脂色素细胞”。
色素细胞的胞质流动可将色素颗粒扩散至细胞外周或集中于细胞的。色素扩散就使颜色变深集中就使颜色变浅。黑色素细胞是受脑下垂体中叶所分泌的促黑控制的。如环境一旦变暗,破感觉,主要是眼所接受,再由神经传至脑下垂体中叶,使它分泌促黑使黑色素扩散,红色素及黄色素收缩, 蛙体也就变暗色。
青蛙体色的改变主要由位于真皮层的较大黑色素细胞活动的参与。 外界温度对颜色变化也有影响。温反升高,颜色变浅;反之,温度降低,颜色加深,借以吸收较多的热量。
重庆青蛙的分类及其基本生活特性
蛙养殖行业的发展
青蛙又名田蛙、田鸡等,一直以来被称为"庄稼卫士",一般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如:螟蛾、稻苞虫、稻蝗虫、蝼蛄、蟋蟀、叶蝉等,因此必须栖息於水边。数据分析显示:一只黑斑蛙,一年可以吃掉一万只害虫;一只泽蛙,的食虫量多达260余只,平均较少也有50-70只;并且蛙肉的营养丰富、肉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于牛肉25%,是有名的美味佳肴。近些年,随着青蛙养殖业的兴起,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情况下,人工养青蛙技术因为易掌握,设备简单,投资少,收益高的优势逐渐步入市场!
养殖青蛙,你能不搞懂青蛙的分类?
黑斑蛙:体长约70-80毫米,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眼间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钝尖,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皮肤光滑,背面有一对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数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腹面皮肤光滑呈鱼白色。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