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栓皮槠的树皮采收极限为16次(这已经跨越了一个半世纪),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葡萄牙南部的阿连特茹地区,有一棵名叫“惠斯勒树”的国宝级栓皮槠(树干周长4.15米,树高14米),它的初个采收年为1820年,但在2000年6月进行的第20次采收,仍然收得650公斤树皮;而在上一个采收年——1991年,收获树皮1000公斤,足够为10万瓶红酒提供软木塞。如果幸运的话,预计在下一
红酒软木塞
一棵栓皮槠的树皮采收极限为16次(这已经跨越了一个半世纪),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葡萄牙南部的阿连特茹地区,有一棵名叫“惠斯勒树”的国宝级栓皮槠(树干周长4.15米,树高14米),它的初个采收年为1820年,但在2000年6月进行的第20次采收,仍然收得650公斤树皮;而在上一个采收年——1991年,收获树皮1000公斤,足够为10万瓶红酒提供软木塞。如果幸运的话,预计在下一个采收年——2009年,这棵树生产的软木塞总数将会凑足100万个。
软木塞和螺旋盖哪种好呢?
拿什么东西去塞住酒瓶,这是自从瓶子出现以来一直困扰着美酒爱好者的问题。到如今,瓶塞材质也变得五花八门,但主要的还是软木塞,占据葡萄酒瓶塞市场的70%,其他像合成塑胶瓶塞、螺旋盖和玻璃瓶塞等其他品种的塞子一直通过竞争不断与软木塞争夺着瓶塞的市场。那么软木塞和螺旋盖那种更好呢?
早在中世纪末,拥有悠久酿酒史的欧洲人就发现了软木塞在保存葡萄酒的妙处。他们发现,这种由天然橡木皮切割成的软木塞能很好地保证瓶内之酒呼吸通畅,延长葡萄酒的保存寿命。而也就在软木塞流行之初,玻璃瓶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优点是历史传承;天然可再生资源;有利于葡萄酒的瓶陈等。
直到1964年,螺旋盖才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其很快,澳大利亚就是螺旋盖使用非常普及的产酒国。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出产天然软木塞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因此人们开始加工部分软木塞来满足需求。因为那些不达标的软木塞可能会TCA而导致葡萄酒变质,所以人工合成酒塞就用了用武之地。螺旋盖的优点是价格实惠;不存在软木塞污染;使用寿命长;螺旋盖易于开启等。
旧事物与新事物、传统与革新共存的局面或许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新生事物蓬勃发展,同时也促进传统产品不断自我提升。不管这场争论的结果如何,对葡萄酒消费者来说,终归是一件好事。
软木塞分类及优劣
天然软木塞已有千年的历史了,但一个致命的缺陷在一直存在——它会使葡萄酒带有坏木塞味。坏木塞的味道闻起来不清爽,像是雨水打湿了的报纸或纸板的味道,这种物质的来源是橡木塞内的消毒剂和没有完全清除的霉菌的反应物,叫做TCA(),会导致葡萄酒品尝起来平淡,的味道吞噬了果香和花香。葡萄牙木塞协会通过对2005年《葡萄酒观察者》在加利福尼亚纳帕举办的一场2800瓶的盲品葡萄酒的总结,报告说使用软木塞会导致葡萄酒有0.7%到1.2%的腐坏率,甚至有人说有高达5%到10%的风险。
合成塞,一种橡胶制品,因外形和作用及其相似,是传统软木塞的常见替代品。但因其只能短暂的保持葡萄酒的时间(约18个月),装瓶后需尽快饮用;虽避免了TCA的干扰,但有时会对葡萄酒留下一些化学橡胶的味道,因此对使用者和饮用者的印象平平。
螺旋塞,可以达到做好的瓶口密封效果,大大消除生产商和购买者对“木塞味”和氧化隐患的顾虑。的霍格酒窖曾做过一次30个月的研究实验,对比了天然橡木塞、合成塞和史蒂文螺旋塞的使用效果,结果发现,螺旋塞对比前两种有着完全的优势,虽然它让消费者失去了享受开瓶时的浪漫场面,但相比之下,这似乎远比保持住葡萄酒的渺小得多,开瓶后能够发现杯中酒可继续演变的潜力、悠长的香气和清爽宜人的曼妙,应该更具魅力。
玻璃塞,由玻璃和内侧的一橡胶圈组合而成,同时避免了葡萄酒氧化和TCA的污染。该产品由2003年引入欧洲,采用的酒庄已经超过300家。但影响它推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高昂的造价和完全的手工封瓶——其每只的成本达70美分,且相应的灌装设备并没有在范围内普及。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