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
壮族铜鼓雕塑铸造厂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大的铜鼓。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胸部的羽人划船纹,船的首尾装饰成鸟头鸟尾形象,船上有化装的人在活动,船下有鱼,船的前后有水鸟,反映了船在水中的环境。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早、历史长的地区。在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大小的象征。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市场制度下,以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整合铜鼓文化资源,从铜鼓文化馆、铜鼓文化知识、铜鼓音乐、铜鼓舞蹈、铜鼓数码新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打造立体铜鼓文化产业,建设的壮乡文化, 延伸铜鼓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

壮乡铜鼓是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充分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南方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古人曾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它和占有它,把它视为神器,对它顶礼膜拜。铜鼓都为青铜铸,大小不一,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从现存壮乡铜鼓的数量上来看,广西所藏铜鼓约占总数三分之一还强,居首位。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