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概述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7%"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BODY>
<TR>
<TD></TD></TR></TBODY></TABLE>
<P>
<DIV align=left>
<P>西医 </P>
<P>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以往又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子宫增大。本病多发生于35~50岁的经产妇女,尤其是多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外在性于宫内膜异位症。约有25%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无明显症状,使临床确切发病率很难作出统计。<BR>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一是创伤,多次妊娠与分娩可能导致子宫壁的损伤,从而有利于正常部位的子宫内膜向肌壁层生长;宫腔手术,对子宫内膜搔刮过度也可能是另一个诱发因素。第二可能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高水平雌激素,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向肌壁层生长。有人报道,通过动物试验表明:激素能协调雌激素共同诱发子宫腺肌病的发生,而且单纯孕激素也可促发子宫腺肌病。另一个可能性是遗传因素,这一点还有待于今后研究加以证实。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最常用而已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子宫,可以达到根治目的。亦有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后易复发。近年来国外有人采用子宫内膜剥除术治疗本病,但有术后可造成突发性子宫大出血及盆腔子宫内膜种植的缺点、药物治疗本病效果不明显。 </P>
<P>中医</P>
<P> 子宫腺肌病在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属于中医的"痛经"、"癥瘕"、"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的范畴。典型症状是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和子宫增大。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云:"血滞瘀积于中,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张景岳《妇人规》云:"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妇人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或饮食生冷,以致内与血相搏结,遂成血癥"。本病的症状及成因与这些论述相似。<BR> 子宫腺肌病多继发于产后、人流、诊刮术后,多由于产后或术后,血室正开,正气虚损,寒邪乘虚客于胞中,寒凝血瘀;或内伤七情,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致血瘀;或肝郁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肾阳虚,气化无力,致津液不化,聚湿成痰,痰阻气滞,与血相搏结。气滞、寒凝、痰湿均可致血瘀,瘀滞冲任胞中日久而成癥瘕;瘀血内阻,冲任失调,则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而痛经。总之本病的实质是血瘀为患,属实证,但病久,失血伤津耗气,致气血虚弱,而转成虚实夹杂证。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原则,根据不同病因兼而治之,或理气行滞,或温经散寒,或祛湿化痰,同时要注意消癥散结。口服汤药为主,可适当配合针灸,中药外敷,灌肠等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P></DIV></TD></TR></TBODY></TABLE>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