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住房新变化-六大方面斟酌住房的安全问题
    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把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打乱了,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难以估量,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房产销售上,严重冲击了北京繁荣的市场。但事情是一分为二的,如何在困难和逆境中尽快解脱,并从中挖掘、寻找有益的东西、改善我们的不足、扭转不利局面才是我们的追求。
首先通过对“非典”的传染性和恐惧心理影响,让“安全问题”成为现在人们最注重的话题,人们在选择、购买住房时,开始发生很大变化。
位置选择变化:抛弃传统的所谓市中心区的地理位置诱惑,重新思考繁华地区、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问题,更加向往相对人群少的地区,这样就促进了郊区环境优美、人口相对稀疏、构成情况不复杂的住宅小区的销售;像原来有些项目主打交通牌,强调紧邻地铁、城铁、公交车、高速路和火车站、飞机场、长途汽车站的优势值得仔细斟酌,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使居住的大环境极易被污染,潜伏的危机更无法避免。
交通选择变化:在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候,原先大量人流依靠易造成亲密接触的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转变为亲密接触机会少的骑自行车或开私家车,这就对居住地与工作地的距离适中、道路顺畅的要求更高,有一定距离,但不能把交通完全依托在一种工具上。
居住区与医院的合理距离和方向:原本考虑家有老人和病人看病图个方便,买房选择离大医院近的住宅项目,但现在认识到太近的距离会失去安全感,特别是“非典”等长期与人类共存的传染病,造成污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无法隔离或很难隔离。例如医院附近的餐饮业、娱乐业、旅馆饭店业的流动人群中有许多病人、医护人员和探视者等带菌者的污染;如医院与附近的住宅小区和办公楼共用上下水市政管道、垃圾清运场所和设备;在医院下风口的居民被动受风向的污染等。
社区功能设计和园林配套:原来对于开放式大社区的向往是买房人追求社区功能多、配套全、便于交流等的趋向,通过这次预防“非典”,让我们重新考虑社区的功能设计有待调整改善。除了便于物业管理的小区封闭式统一管理外,还可在社会治安、防止或减少外来人员流动、避免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有效隔离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人员比较聚集的生活配套设施(如超市、自由市场等)的布局上尽量相对离开纯居住区,有效距离才能让居民有安全感。在社区园林设计上,不要强调过去的“以人为本”,而应以自然为本,通过尽量扩大的室外自然空间,让活动的人与人保持更适宜的距离,充分融入到大自然中。减少草地面积,增加乔灌木和大型成材树的数量,促进社区的通风效果。
住宅户型及室内设计:住宅在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让我们从新的角度观察到:(1)城市中心地区现在大批建设的塔楼,虽然主要考虑节省土地,但忽略了人口过于密集的弊端,特别是去年还曾火爆市场的小户型、超小户型的项目,远超过每层十几户的住宅,上下楼的数百人都纷纷拥挤在两、三部电梯里,构成交叉传染的危险场所。(2)塔楼的户型大都朝向单一,不能像南北通透的板楼一样便于自然通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对人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是现在人们选择住宅的关键条件之一。特别是朝北的户型又见不着阳光,更不利于消灭病菌和家庭消毒。(3)塔楼的卫生间绝大多数是没有明窗的,更没有自然通风,是塔楼居民家中的最大污染源,被动通风依靠的风道又会给各家各户带来交叉污染的机会,上拔风带来的恶臭味,无法避免。(4)生活条件的提高,使每人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更宽敞,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分室居住便于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对防止传染病也起预防作用。(5)中央空调的交叉污染也引起设计施工人员和购房者的警觉。(6)通过这次“非典”,今后的房地产市场高层塔楼将反映更不好,反之多层的板楼将大受欢迎。
居住区的人文环境和居民构成影响安全因素正扩大:在这次“非典”的重灾区集中分布在活动频繁的外来人口聚集区,包括大专院校和商务活动接触广泛的区域,其特点除了人口密度大、居住条件相对紧张外,住宅(宿舍)的卫生条件差,设计不合理、没有应急防范硬件条件以及居住区的人员构成的公共道德素质和卫生习惯也是关键所在,城乡结合部是薄弱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