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拍卖场中的淘金者
    在拍卖行呆的时间长了,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人几乎每场拍卖会都会到场,有时一件标的都不竞买,有时却又一口气竞得几项标的。而且不论是买还是不买,这些人都会早早到拍卖现场,非常认真地观察了解,并且不到拍卖会结束不离开。久而久之,这些人与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就熟悉了起来,往往会与工作人员很认真地谈天,并且比别的竞买者更详细的询问有关拍品的信息。
后来又听说,这些人通过拍卖行发了不少财。
再后来又了解到,这些人对拍卖有相当的了解,对市场行情的把握相当有眼光,多数也是在生意场上混的人,并且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时间久了,拍卖行自然也知道了他们是如何通过拍卖行来淘金的。
拍卖行的拍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执法机关的强制执行物或者是公物。这类拍品有其特殊性,即它们的成交,首要的条件不是价格,而是公开、公平、公正。只要遵循了三公原则,政府机关就认为拍卖成交合法,是否卖到拍品的真正价值则在其次。特别是一些需要尽快结案的标的,法院更是把是否成交放在第一位。这样,与实际价值相比较,这类拍品的价格落差就比其他拍品的价格落差大,如若买去再卖,利润空间就会更大。
此外,拍卖标的大多数是二手货。拍卖之所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作为二手货的重要流通市场。二手货存在着难以准确估价的问题,这也就产生了有些拍品估价过高或者过低。如果能够慧眼选出估价过低的拍品,同样也可以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
这些拍卖会的常客就是冲着这两点而来。凭着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对价格行情的判断力,他们对每一场拍卖会的标的进行详细了解,多方询问信息,因此,他们对拍卖标的的了解有时比拍卖行的工作人员还多。当他们确定了哪些拍品的价格被低估了,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买进。而且据了解,他们买进后,往往很快就找到下家卖出了。
拍卖行对这些人既不愿得罪,又深感头痛。之所以不愿得罪,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大买家。而感到头痛的,则是因为这些人仗着比别的竞买人信息更为灵通,经常使出一些不正当的手法。如前所说,这些人往往在拍卖会当天早早就到了现场,而历次拍卖会前的一两个小时,都是竞买人签协议交保证金的高峰期,各竞买人拥挤在签协议台前,自然就难以做到各竞买人的签协议情况互相保密。同时,竞买人在这段时间也频频地询问拍卖行的工作人员有关各标的的情况。因此,那些淘金者通过现场的观察,很容易就可以大致了解到哪些竞买人想竞买哪些标的。这时候,个别淘金者就会直接找到想竞买某标的的竞买人,告诉他该标的他也要竞买,但是只要该竞买人肯支付一点钱,他可以不参加竞买。有的竞买人为了不使价格被抬高,只好就范。在拍卖会现场,也确实存在着淘金者在不需要拍品的情况下恶意哄抬价格,致使竞买人以高价购得拍品的情况。有时候,淘金者又会反其道而行之,当他想要某标的时,就会付一点钱给竞买者,让其退出竞买。当以上两种串通交易达成时,各竞买人皆大欢喜,但是拍卖会的三公原则却受到了侵犯。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他们之间都是面对面私下交易,拍卖行虽然知道他们在做手段,却难以掌握有效的证据,因此只好无可奈何。若掌握了确实的证据,拍卖行即可以宣布拍卖无效,因为这属于竞买者互相串通的违法行为。
这些拍卖行的淘金者还有一个赚钱的偶然途径。有时拍卖会竞买者很多,有时拍卖会竞买者则很少。而这种情况既不是拍卖行可以控制的,也不是淘金者可以控制的,只能撞运气。淘金者次次都光临拍卖会,有时也是为了撞这样的机会。例如,某次拍卖会竞买人很少,这时,很多拍品买气就很弱,成交价格就会很低。这时,淘金者往往会频频举牌,把乏人竞买的拍品竞走。如7月1日的厦门的一场书画艺术品拍卖会,由于与党的80周年庆时间上相冲突,原定的预展地点因展出党的80周年展而被迫取消,临时联系展览地点也已来不及,最后只能在公司的展览大厅展出字画。这样,展出环境就简陋了许多,使字画的档次在公众的心理上降低了,因此,拍卖会当天,现场买气很弱。恰好当天有很多字画是无底价起拍,结果一些频频举牌的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有些因担心价格过高而放弃参加拍卖会的人事后知道,后悔不已。
除了某场拍卖会的买气弱,有时某个拍卖标的的买气弱,也会使淘金者捡漏。虽然拍卖行在拍卖前七天都会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发布《拍卖公告》,并且还会通过网络等其他媒体发布拍卖信息,但是总是会有一些确实想要某一标的的人错过了知晓的机会。淘金者一般无法自觉制造这种机会,但是在拍卖会现场却是可以等到这种机会的。于是,淘金者又有可能淘到一次金。
为了使每一位竞买者获得公平的机会,拍卖行对淘金者不会另眼相看,既不告诉过多的信息,以损害其他竞买人的利益。基于同样的理由,拍卖行也无法对他们隐瞒信息,形成不公。拍卖与招标不同,当竞标人询问某一信息时,招标人也必须把答复反馈给其他竞标人。拍卖行则没有这个要求,当拍卖行发布了该发布的公告,并且发出拍卖目录,对于竞买人的询问,既没有义务一定要再全部转复给其他竞买人,在实际操作上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竞买人之间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还会存在,淘金者在拍卖场仍然有机可乘,仍然可以发转手买卖的财。
话说回来,拍卖场中的淘金者能够发财,也与他们的细致调查工作、独到的眼光和他们所建立的销售渠道有很大的关系,并非纯粹的倒买倒卖,也并非任何想在拍卖会上淘金的人都可以得到利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