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商务网,免费信息发布推广平台,您可以 [登陆后台] 或 [免费注册] 无忧商务网 | 企业黄页 | 产品库存 | 供求信息 | 最新报价 | 企业资讯 | 展会信息
黄页信息| 库存信息| 技术服务|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二手信息| 加工信息| 供求库| 报价库| 展会库| 代理信息| 保健| 生活黄页| 食谱| 网络黄页| 水族休闲| 人力HR| 招聘
首页>>生活网>>生活保健>>衣-洗衣资讯-
气候与衣着

 衣服的功用,不仅仅是御寒避热,免受风霜雨雪对身体的侵害。在人类社会中,衣服还有表示民族、宗教、职业、社会地位和起人体装饰等功用。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应该还是适应环境和气候。

      冷热与衣着

      为了抵御寒冷,人们穿皮戴棉。世界上寒冷地区的居民,大都就地取材,以动物毛皮作为材料,缝制各种衣裤和袍子。而且反动物之道而行之,皮向外以挡风雪,毛在内以发挥其疏松保暖功能。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衣服就多以驯鹿皮或海豹皮制成;西伯利亚拉普人也以毛密绒厚的驯鹿皮制衣。我国冬季中最冷的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人主要用狍(鹿科动物)皮做袍,而且把狍子头的皮做成帽。戴上后很像狍子头,既惹人喜爱,打猎时又有伪装作用。号称“东北三宝”之一的貂皮,虽最轻暖,但好貂皮产量极少,过去是献给皇帝的贡品。黑龙江东部的赫哲族人以捕鱼狩猎为生,他们的皮衣许多是用鱼皮制的。因为黑龙江江水冬冷夏凉,多产大鱼(如怀头鱼、哲罗鱼),皮厚且质好。晒干后经捶打变软,便成了轻便、保暖、耐磨且不进水的鱼革。鱼皮长衫是他们过去居家、串亲的礼服,而鱼皮套裤则是捕鱼的劳动服,不透水。

      当然,现代南北极和高山探险考察者并不穿爱斯基摩服。最初的极地考察服是以羽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但一般羽绒服有个缺点,就是汗水蒸发变成的水蒸气,一旦进人羽绒服内便不易出去,在里面结成冰粒,一脱下来则成冰甲。因此现代极地考察服在保暖的基础上还有透气除湿的优点。这样,探险家们就不会再遭罪了。

      赤道和热带地区的居民为了便于散发身体热量,衣着短小且轻薄透气。这些气候中的不发达地区至今尚有一些居民仍基本赤裸,只是下身挂些遮羞的东西。

      夏季衣着要求透气散热,因此原料用棉、麻、丝绸十分普遍,但它们易变形。我国年代人造纤维织物“的确良”刚刚问世时叫“的确凉”,因其挺括、耐穿、易洗而很受欢迎。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夏季中穿着时它的透气性差,不仅不凉而且相当闷热,因此才改现名。

      夏季中妇女穿的主要是裙子,因其通风散热性能好且行动方便而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有趣的是,许多赤道热带国家男人也穿裙,有些国家政府官员和军队也不例外。例如斐济和西萨摩亚政府官员以至总统,在正式场合一律穿素色裙子;而总统府大门前的卫兵上穿红衬衣,下穿白裙,裙子下沿还做成锯齿形,别具一格。当然,苏格兰男士穿的花格短裙并非气候原因,而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此外女裙也有非夏季穿的,例如我国维吾尔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裙。

      但是,在中东、北非等热带干旱沙漠地区,虽然气温很高,但人们还穿着宽袍大袖衣服、头戴白色纱巾。原来,这里的阳光十分毒辣,如此穿戴是为了防晒,而且能保护人体免受沙尘之苦。由于当地空气十分干燥,宽袍大袖通风良好,穿着也不觉闷热。当然,他们穿着这种民族服装也是因为阿拉伯人的风俗是不能暴露头部和身体的。而我国南方一些城市中,夏季骑自行车的女性为了防晒,一度流行用夏威夷披肩,一路似蝴蝶展翅。

      据记载,我国台湾省澎湖地区妇女着装很奇特。她们用两条毛巾蒙面,上一条下一条,只在眼部留一条缝,看上去有些恐怖。原来,她们既不是怕晒也非怕冷,主要是因为这里大风多,脸部暴露会受到大风刮起的海水的侵害。类似的,在丹麦法诺岛北面港口的妇女,为了避免大风刮起的沙子伤脸,会戴上一个古怪的面具。

      冬棉夏单与“早穿皮袄午穿纱”

      热带恒热,寒带长寒,一年四季衣着变化不大。唯有亚热带和温带等中纬度地区,一年中有冬有夏。特别是我国,冬季中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频频南下,世界同纬度最冷;夏季又是世界同纬度上比较热的地方(高原除外)。可见,我国在世界同纬度上冬夏温差最大。可是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冬眠,也不能像候鸟那样迁徒,只能依靠增减衣服来适应。所以,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上四季中着装相差最大的地方(西伯利亚虽然冬夏温差比我国还大,但那里冬极寒而夏不热,着装变化反而小),这里的春秋季节是世界上衣着增减最快的。

      在一天之中,我国以西部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上气温昼夜变化最大,这主要是因为缺少云雨调节。所以,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之说。以盆地西缘的托克逊为例, 月份中,午后最高气温平均27.5℃,经常可升到30℃以上,最高曾达36.8℃,确实可以穿“纱”;但清晨最低气温平均仅9.3℃,经常可降到0℃~5℃,最低曾降到零下5.1℃,不穿棉就很冷了。所以当地人在春秋季节中,一天之内衣服更换之频,大概是世上少有。

      青藏高原上大气稀薄,加上居民们一般都居住在河谷盆地之中,所以是我国气温昼夜变化最大的地方。例如西藏定日,年平均昼夜温差18.6℃,比吐鲁番盆地还高出4.3℃之多。定日镇1967年1月13日午后最高气温7.1℃,而清晨最低气温只有零下23.5℃。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藏(皮)袍就很能适应这种昼夜温差极大而气温又偏低的气候。一般情况下他们袒露右臂以调节体温(也有人认为这是取释牟尼讲经时的装束)再热时双臂袒露,两袖别在腰带上。藏袍很长,展开可当睡袋。还有,高原上天气变化无常,雨、雪、冰雹、大风,说到就到,藏族牧民常游牧在外,全靠藏袍抵挡。

      川西南凉山彝族人民适应当地气候的典型服装叫察尔瓦,一般用2千克羊毛编织而成。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及膝。这种察尔瓦穿脱方便,冬夏随身。很适应这里冬夏温差并不很大,但一晴即热、一阴就冷的天气变化。另外这里海拔一两千米,高山河谷中气温昼夜变化也很大。

      非洲南部的小国莱索托,地理气候有点像凉山,但那里的人一年四季干脆披毛毯。由于毛毯图案众多,色彩鲜艳,因而和新颖、美观的草帽一起成为莱索托的两“宝”。

      西欧爱尔兰气温虽不是很低,但因强西风带来的大西洋空气温度很高,易于致冷,因此无论男女也都披羊毛斗篷。这种羊毛斗篷连有风帽,大风时可以保暖头部。此外,有些地区的斗篷兼有防风沙(如北非突尼斯)和挡雨(如挨塞俄比亚山区)的功能。南美洲南端火地岛气温甚至可低到0℃左右,但过去土著居民却极少有衣,一般披一件海豹皮或水獭皮做的短披风。因为这里的寒冷主要因为风大,挡风就是避寒。这和我国北方春秋穿风衣挡风寒是一个道理。

      鞋、帽、手套与气候

      帽,古代称“头衣”。据测定,在低温下如果不戴帽,则全身热量大部分都会从头部发散。我国过去帽子多用毛皮做成或用毛线织成。但在很低的温度下,耳朵也会冻得慌,我国过去江南的罗宋帽、藏族的护耳帽等都可兼护耳朵。老北京人还专门用毛皮做成耳套,用细绳拴起戴在耳上,有点像野兽的耳朵,样子颇令人发笑。

      围巾的功用是保暖脖子,在我国北方,围巾两端还要塞进大衣之中才更加保暖。我国东北地区,有些人还戴口罩。因为头脖暖和后,人体热量散失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呼吸(便如有记载说,当零下40℃时,平均有20%的热量由呼吸散失)。戴口罩可使空气预热后进肺。过去老年人多以此预防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生,这倒和戴口罩以防灰尘和防止细菌致病的目的有点相近了。

      手套,古代称为“尉”。我国南方人冬天常戴无指手套或分指手套,以便劳作。但北方由于冬天太冷,人们常戴棉或皮手套,而且手套上除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指相连,以利保暖。北方冬季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或者邮递员、三轮车工人等,常把棉(手)套筒固定在车把上,然后再将戴上薄手套的手伸进去。

      中低纬度夏季中的帽是用来遮阳的。现代的尼龙凉帽、太阳帽、草帽,及过去赫哲族的桦树皮帽、毛南族的竹丝帽、加拿大印第安人云杉纤维织的帽子的通风散热性都很好。有些民族则用头饰来代替帽子遮阳。但帽子的遮蔽面积毕竟较小,因而现代女性许多都采用阳伞。美观的阳伞也是一件艺术品,旦遇雨还可当雨伞。日本人不爱戴帽因而多伞,是个伞比人多的国家。

      鞋,古称“足衣”。俗话说,“寒从足上起”,说明脚是全身最易受凉的部位之一。因此高纬度地区居民都以皮做鞋,垫以毡或毛皮,而且鞋邦上延成靴,把裤脚塞入靴中保暖。

      我国东北的靰鞡(念wùla, 也可写作“乌拉”)鞋,历史上十分有名。这种鞋一般用牛皮制成(也有用狍皮、鹿皮,赫哲族用鱼皮),鞋底和鞋帮是一块皮子,外加一块皮脸缝合而成,号称“走荆棘扎不漏,过泥沼湿不透”。 靰鞡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走冰雪路不起“丁脚”(冰雪压实后,粘在鞋跟上的块状物,走路时会像穿了高跟鞋),不累脚脖子。而且由于鞋内垫了经捶熟加工的靰鞡草,既宽松舒服,又绵软暖和,因而成了过去东北人的宠物。清太祖努尔哈赤穿过的一双大靰鞡鞋至今还保存在沈阳的故宫里。靰鞡

      草由于绵软而有筋力,过去还常用它和泥盖房,靰鞡草在其中起钢筋的作用。由此靰鞡草成过去“人参、貂皮、草”的“关东三宝”之一。

      热带地区,农村居民多赤脚走路,或者就地取材编草鞋,城市中则多穿凉鞋(现已有空调鞋),它们都通风散热,利于预防“香港足”。但是在干旱沙漠地区,例如我国南疆塔里木盆地,由于午后地面温度常可达60℃~70℃,甚至70℃以上,因此当地居民不仅不能赤脚,有些地方走长路时还穿牛皮和毡做的乔拉克(音)鞋,以隔热避烫。高温和低温对鞋的影响结果竟是这样相似。

      荷兰木鞋,是荷兰四宝之一。荷兰冬季中气温较低且地面潮湿。为了不使脚受寒,人们常穿用厚木镌宽余的木鞋,并置以松软填充物保暖。这种鞋的头和跟都向上微翅,形如木船,故称荷兰船鞋。这种鞋目前城市少见但乡村仍流行。工艺品小木鞋还是旅游纪念品。朝鲜也有类似的木鞋,只是在鞋底中部和后部雕出两道横纹,便于晴雨两用。法国山区和菲律宾农村过去的木鞋则基本上是当雨鞋穿的。

      据记载,我国古代人们常在鞋底上贴两块木底(掌)。从“不畏泥湿”的功用看,很像现今的雨鞋或胶底鞋。这种鞋连皇帝也穿。例如《诗经》记载周成王的木底鞋(写作“舄”,发“戏”音)是朱黄色的“金舄”。我国现今黄海北岸的丹东等地区,冬季虽严寒,但因近黄海,仍可有雨,地面泥泞。

      日本木屐是世界知名的,已成为日本服饰文化的一个标志。现代日本青年仍常上身西装,下身牛仔裤,脚登木屐。木屐结构很简单,在板上钉上一条人字形布带,板下前后各刻出两条木齿即可。其实,据记载,日本木屐还是我国古代木屐传过去的。颜师古《急就章注》中说,“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北朝时士大夫不但爱穿木屐,而且常亲自制作。《南史·谢灵运传》中说谢灵运常穿木屐登山,“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人称这种木屐为“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我国60年代以前的广州也是木屐的天堂。但那里的木屐板不厚,底无木齿只有一个浅跟。木屐面上一般是一条横钉的帆布带。由于广州全年天热,地又常湿,这种木屐水陆两用,因此十分流行。

      功能服

      功能服中最普遍的是保暖服。棉毛衣中织物分三层,中层以低弹丝化纤材料起保温作用。太空棉服装的保暖作用则主要是利用铝钛合金镀膜把人体发出的热辐射反射回人体的原理。号称“人体第二皮肤”、“智能纺织品”的第二类功能服,主要是利用特殊人造纤维,或人造纤维与天然纤维经独特工艺加工制成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衣服内温度和湿度的织物。例如,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研制的细旦丙纶丝制成的服装,具有导汗排湿、透气而又隔热的特殊功能,因而被誉为“人体服装空调器”。此外,防静电服(静电可导致粉尘爆炸)、防紫外线服、耐火耐高温服、晴雨两用衣等专业性工作服的种类也很多。最后一类功能服可称为保健服。例如,我国中草药研究部门已经研制出用高新技术把中药制剂加入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中的保健内衣及其他纺织品。这种内衣具有抗菌、防病、治病作用。还有,将某些微(量)元(素)加入到合成纤维中,成为新型的功能性微元生化纤维,再与天然纤维混纺或交织成为保健内衣。经试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目前国内开发的有涤纶和丙纶两种微元生化纤维.


相关资讯
类别浏览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重庆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无忧商务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6 www.cn513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08603号
本站所有产品都是会员自行发布,所有信息都有对方的企业名片和联系方式,如果您需要咨询产品具体参数和细节,请直接联系和咨询厂商,谢谢。
行业子站: 机械 库存 建材 物流 礼品 能源 农业 汽摩 食品 通讯 五金 玩具 矿产 印刷 休闲 服务 服装 化工 环保 电子 纺织 电工 电脑 电器 办公 安全 包装 仪器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