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网络语言
    专家称其为双刃剑,既不能简单拒绝,又需要规范
     “美眉”、“斑猪”、“7456”、“TMD”……很多家长惊呼,孩子说话越来越听不懂了。而这一切都是网络“惹的祸”。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也迅速发展了起来。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网络语言的兴起对教育、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其形式也主要是利用谐音、拼音、数字以及一些符号来传情达意。像“美眉”就是指漂亮妹妹;斑猪,即是版主的谐音;TMD就是“国骂”的拼音缩写;5555—,即呜呜呜,表示痛哭;7456,就是气死我了;组合标点符号:)表示高兴;而悲伤则用:(来表示。
    网络语言已经引起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国内第一本网络词典在去年年底出版。这本《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收录了2000余条网络用语。该词典责任编辑苏耀彬谈到,很多体现科技发展的现代词语都在网络上,而且,网上的语言也已开始向日常生活渗透。词典主编、北京广播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于根元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尽管网络语言存在不容易看懂、有些场合不够文明、比较粗糙等问题,但它作为一种新媒体语言,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网络语言也是社会语言的一种样式,网民也有自己的特殊交际用语。与封闭性的“黑话”不同,网络语言是人们因网上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开放性的。
    网络语言已经走出网络。谈到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于根元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学校语言教学与社会语言使用的关系,对社会上一些新的好的语言现象,就该被吸收到语言教学中来。网络语言是一柄双刃剑,一些不规则用语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但拒绝它们才是最大的不安全。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多做引导的工作,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孟小军在肯定网络语言的同时也指出,网络语言也需规范。任何一种发展中的语言,如不加以规范,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语言垃圾”。他打了几个比方,像网络讨论版负责人叫“版主”,却被喊为“斑竹”,而在一些对版主不满的人口中则成了“斑猪”,整个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不能准确表达意思。语言的使用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果大家各说各话,会造成语言交际的障碍,也是对日常语言规则的破坏。总之,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是发展不能脱离规范,规范不能束缚发展。
    网络语言的影响正在受到重视。据孟小军介绍,在国家“十五”语言文字项目中,已有《网络语言跟踪研究》、《网络环境下文字语言的产生、传播及其社会影响》两项专题。我省已有语言文字专家开始研究这方面的课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