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常见于麻醉、手术、电击伤、溺水及某些药物中毒,严重休克时也可出现心跳骤停,其主要原因在于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和手术刺激、血液动力的剧烈改变及药物过量和过敏反应等。
    (1)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
    主要有血压、脉搏、呼吸骤然消失,心前区听不到心音,意识及各种反射消失,患者还可出现紫疳,外伤口出血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有时全身抽搐等,顿时呈濒死状态。心跳骤停后,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因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故脑损害最早,也最难逆转。凡突然丧失知觉,伴有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应考虑心跳骤停,立即急救,不可耽搁。
    (2)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
    患者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应迅速果断,分秒必争地进行复苏抢救,勿需反复测血压,听心音,宜尽早恢复其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①人工呼吸
    有效的人工呼吸是心脏复苏的先决条件,发现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时可给予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和加压氧吸入人工呼吸。
    ②胸外心脏按压
    心跳骤停复苏的另一原则是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即借助压迫胸壁和脊柱之间而排血的方法。患者仰卧,将其置于硬板床或地上,急救者两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段,用力将胸骨下段压向脊柱。成人每次按压宜使胸骨下陷3—4厘米,心脏即受到挤压而将心室内血液排出,当手腕放松,胸廓自然回位,胸腔内的负压使腔静脉血回流于心脏,如此反复,按压频率约60次/分钟,小儿按压100次/分钟。胸外按摩时用力要适度,避免造成胸骨骨折或肋骨骨折而加重病情。有条件者可切开胸腔直接用手挤压心脏而重建血液循环,胸内心脏按摩开始时一般可不切开心包,若挤压1—2分钟效果不明显者可切开心包,直接挤压心室壁。此法有效,但受医疗条件限制。
    ②心内注射
    心跳骤停者可进行心内注射。心内注射多选择在左侧第四或第五肋间,离开胸骨左缘2-3厘米沿肋骨上缘进针,回吸有血液时即可将药物注入心室。心内注射是心脏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上多采用肾上腺素1毫克、异丙肾上腺素0.5-1毫克、去甲肾上腺素1毫克混合注射,称为“三联针”,若再加上阿托品1毫克即为“四联针”,2—3分钟后,可重复注射。心内穿刺时,一定需在回吸有血液后注药。心内注射药物还可选用氯化钙、利多卡因、碳酸氢钠等。
    ④电除颤
    对因心室纤维颤动而致心跳骤停的患者,可采用电除颤法。电除颤包括胸外电除颤法和胸内电除颤法。心跳骤停者还可在心前区叩击,有可能使心跳恢复。
    ③建立循环通道
    在抢救心跳骤停的同时,还应积极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用药、输液及输血等,在心脏按摩过程中,可用冰帽进行头部降温,体表温度应保持在32—340C,对有其他伴随病症,如酸中毒、低血容量、电解质代谢失调等,应及时对症处理。
    ⑥针灸、 中药
    针刺或指压人中、涌泉、十宣等穴位亦可使心跳恢复,独参汤口服或注射亦有助于心脏复苏。
    当心脏复苏后,要维护呼吸功能,可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山梗菜碱、回苏灵等。同时,还需保持血压稳定,防治低血压,可针对病因选择使用的血管药物或扩血管药物。脑缺氧时间过长可出现脑水肿,积极防治脑水肿直接影响心脏复苏后的疗程,可采用低温、冬眠、脱水及镇痉等方法。肾脏因缺血缺氧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心脏骤停跳动后宜置导尿管,可判断肾功能状态,宜极早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后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和败血症,可加用抗菌素防治继发感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