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林
    玻璃烧麦
    传统小吃。烧麦流行于全国,成都的烧麦具有皮薄馅丰、造形美观、荤素兼备、营养丰富的特点。玻璃烧麦因其皮薄、熟制后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状,透过皮亦可见其馅,故名。
    制法:上等面粉加水调成较硬的水调面团,扯成10克一个的剂子,压扁后擀成面皮,多张面皮重叠,置案边,用面杖敲压面皮边缘,使之成为荷叶状的裙边;小白菜用沸水略煮,压干水份,切成碎粒,猪瘦肉切碎,肥肉煮熟后切粒,以上三料加胡椒末、盐、味精、料酒、香油调成馅心;取皮于手上,中间放入馅心,慢慢地将面皮的裙边向上抄起,捏成白菜形状,其馅心置于底部,放入蒸笼中用大气蒸之,蒸至三分钟左右,开笼洒清水一次,再蒸至熟即成。
    拉面
    是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家常面食品之一。做法是:将生面粉加入清水调拌饧面、揉成生面团,经甩打、抻拉而成。条可粗可细, 可扁可圆、可长可短。然后下锅煮熟,捞在冷开水中浸后,盛入碗盘,就卤汁拌食。 其卤汁可调配成炸酱、麻汁、鸡丝、肉末、高汤、三鲜、海米、鱼肉、虾仁等几十种。为节庆和招待宾客、亲友的佳品。
    馓子
    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喜爱的油炸面食品。做法是在开水中放入花椒、红糖或食盐,凉冷后用以和面,并揉以清油、鸡蛋等, 然后搓成绳条,缠绕七圈,伸长成环状,放入热油中,炸成棕黄色, 捞出即成,是节庆招待宾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油香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民族的一种油炸面食品。其做法因地而异,一种是烫面的(俗称“死面”),即将生面粉内加入少量矾、碱、 盐,用热水反复搅拌,然后擀成面饼,放置油锅中炸熟。此多为河南籍回族及北方部分地区回族的做法。 江南一带的回族食用油香, 其做法是用酵面,和面后,揉以鸡蛋、清油、食盐(或食糖)等,擀成面饼,放油锅中炸熟。一般吃油香的习惯是撕开来吃。油香为回族等民族的传统食品,既可当日常主食,又可用以节庆或宗教纪念活动的“吉祥”食品。故掌勺者一般要先作“大净”,以保持“清真”和敬意。
    馕
    俗称“烤馕”、“馕饼”,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家庭主食品之一。“馕”是各种烤饼的统称, 用小麦面做的是白面馕,用麦面与高粱或玉米面做的是两合面馕,从形状上看, 馕有大馕(大似茶盘)、小圆馕(似体育用品中的铁饼, 中空和小窝点)和薄馕(薄如纸板)几种。用面粉加牛奶、羊油制成的叫“油馕” 包以羊肉、 洋葱馅的叫“肉馕”。 维吾尔族吃馕的习惯, 是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
    抓饭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日常主食品之一, 因习惯用净手捏团抓食,故名 。现在 ,上海维吾尔族等家庭, 多改用勺、筷食用,做法是: 用上等大米和羊肉 (牛肉)为主料, 配以洋葱头、胡萝卜、葡萄干、 西红柿等焖制而成, 先将胡萝卜、洋葱头切成细丝, 羊肉切成块状放入羊油(或清油) 锅里炸炒后, 加上清水煮熟,然后倒入大米,搅拌后, 焖制起来, 待熟后, 撒入葡萄干、西红柿或其他佐料等即可。节日或喜庆宴席等, 维吾尔族等民族多以抓饭待客。
    打糕
    朝鲜族米食品。糕的种类很多,有打糕、切糕、片糕等,其中的打糕为佳品。 逢年过节 “红白喜事”用打糕作为主食,招待宾客,因是打制而成, 故有此称,做法是:先将糯米蒸熟,倒入木臼里,用木捶砸成糕团,再切成片, 放小红豆沙面, 蘸上蜂蜜或白糖,别有风味。上海的朝鲜族家庭还保留着吃打糕的传统,只是在做法及用料上稍有变化。
    朝鲜冷面
    朝鲜族夏季传统食品。一般用面粉加荞麦粉甘薯淀粉压制成面条, 以牛骨煮汤,食时加水佐以调料,味冷辣爽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