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才时尚
    传统素食
素食古已有之,作为素菜,主要原料是蔬菜、瓜果之类。到西汉之前,无论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素菜的品种都是大同小异的。到了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从此,素菜出现了一个新品种——豆腐菜,把素菜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较大发展,全国各地佛寺林立。佛教宣扬的“戒杀放生”与儒家传统的观点“仁”相结合,使素食之风大盛,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的人群。此后,吃素不再仅仅是普通平常事了,蒙上了一层“庄严”,一层“清高”。此时也出现了“寺院素菜”。
隋唐时期,素菜得到了很大发展,已形成独特风味。到了南宋时期,再次掀起了素菜的高潮,在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到了清朝时期,素菜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并列的又一菜系。
我国传统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3个流派。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调味,且大多禁用蛋类;供帝王享用的宫廷素菜,追求用料的奇珍、考究的烹调技法、外形的美观述意;民间素菜用料广泛,美味而经济,为人们普遍接受。
“全素”派与“以荤托素”派是我国传统素菜发展的两大方向。“全素”派追求“清净”——用料上绝对排除肉类、蛋类、“小五荤”、甚至乳类制品;“以荤托素”派力求好的味道,用料广泛,不仅可用蛋类,还可用肉汤甚至海参等作为调味料或主料,很难再冠以“素菜”之名了。
现代素食
现代人类的生活讲求效率和完美,现代科学的素食力求美味,力求营养。
现代科学的素食以仿真为风格,其仿真可谓神形兼备,以假乱真,它的美味堪与荤食大菜媲美,甚至更胜一酬。拿著名的扬州大名寺素菜来说,讲究手工制作,选料严、制作精、风格高雅、味道鲜美。用纯素原料惟妙惟肖地烹制出的仿荤菜,不仅外形逼真,口味也非常相似。像“宫爆腰花”这道菜,明明用的是豆腐、蘑菇等素料制作,可咬起来真能“嘎吱嘎吱”响,头几口根本分不清真假,而越到后来越能评出朴素之鲜味。
在吃素的消费者中,女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究其原因,大概是吃素菜不担心会发胖。如果说女性消费者的爱美之心让素菜备受推崇,那么中老年人吃素菜则是为了健康。忙碌的现代人类于喧嚣中停下来,享受如此纯净、如此美味,体会自然、体会回归,不亦乐乎!
素食好处多
素食的流行反映了人们追求健康,注重养生的心理。那么素食对人体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因此素食可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最近美国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证实,堵塞的冠状动脉,可以通过素食、运动、服药和减少精神压力等综合措施重新通畅,而不需要依赖手术打通;单靠素食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第二,素食可以减少癌症发病率,尤其是直肠癌,结肠癌。这是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能刺激肠蠕动加快,利于通便,使粪便中有害物质及时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质对肠壁的损害。据美国有关资料,素食者比肉食者癌症发病率低20%—40%。
第三,素食可减轻肾脏负荷。素食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肾脏病患者改为素食,外加乳制品的摄入,既可减轻肾脏负担,又不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实为一举两得。
第四,素食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亦有好处。众所周知,老年人(尤其绝经后的妇女)为了防止骨质疏松,提倡多吃含钙质的食品,而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维生素C丰富。相反,动物食品有时却能剥夺身体利用钙质的能力。因此,有人建议,素食者喝些牛奶,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质,这样有助于骨质增加密度。
据营养学家介绍,与肉食相比,素食的主要原料取决于大豆分离蛋白和优质魔芋粉,其营养价值远远超出肉类、蛋、奶,并且没有鱼肉类的副作用,能起到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正常化。科学家对素食者和非素食者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测验,结果令人震惊:素食者无论在体力、耐力、效率上都是非素食者的2——3倍。如今在欧美、东南亚发达国家,素食者受到尊重,能以素食款待朋友被视最高的礼仪。
过去被设定为出家人专用的素食,经过时代的演练和推进,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时下的流行饮食。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但其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生命的意识却体现出现代人类的文明、进步和高雅。而且素食餐厅的纷纷成立,让吃素这件事也越来越方便、愉快。素食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切合实际的莫过于它在健康、美容方面的积极影响。素食对于我们心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愈来愈为世人所认知。对于渴求健康的人们,素食真的很值得一试。□鲁荣利
   “素食”一词的由来
中文“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和质朴。据考证,古汉语中素食有三种含义:第一指蔬食,如《匡谬正俗》中有“案素食,谓但食菜果饵之属,无酒肉也”;第二指生吃瓜果;第三指无功而食禄。另外古汉语中有素食含义的字还有“蔬食”,如《庄子•南华经》中有:“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西方的“素食主义之父”
在西方文化中,第一位卓越的素食主义思想者是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末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的道德规范起初作为一种哲学伦理流行于公元前490至430年,旨在创造一种包括禁止杀生在内的普遍适用的法律,以禁止粗暴的流血,特别是动物祭祀,以及倡导“永远不吃肉”。至十九世纪晚期,不吃肉的人一直被称为“毕达哥拉斯的信徒”。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