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儿童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
 自6岁起进入小学学习至12岁小学毕业为学龄期儿童,或称小学生。这一阶段儿童体格生长速度较前更趋平稳,较少患病。体重每年约增加2千克,身高每年增长5.8~6.5厘米。但到小学五六年级(10~12岁)时,部分儿童已进入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进入第2次发育加速期,每年平均体重增加可高达4~6千克,身高每年平均可长7~8厘米。<BR><BR>    女孩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较男孩早2年左右,故小学高年级女生平均体重、身高常超过男孩,而后又被男生所超过。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较大,这不仅与男女性别、营养状况有关,也和活动量大小、进入青春前期的早迟十分相关。<BR><BR>    小学生学习紧张,智力发育大大加快,体力劳动也增多,对营养素的需要虽较婴幼儿期相对减少,但仍较成人为多,每日每千克体重应供给的能量:6~9岁时为335千焦(80千卡),10~12岁时为272千焦(65千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每日供给量标准是6~9岁达9205千焦(2200千卡),10~12岁男生10878千焦(2600千卡),女生9791千焦(2340千卡)。<BR><BR>    蛋白质的供应要量够质优。优质蛋白质仍应高于1/3,蛋白质供能占总热量的10%~14%。脂肪不宜过多,所供能量占总热量的25%~30%。总能量的60%以上由糖类所提供,故这一时期饮食供给量应逐年增加。由于骨骼、牙齿的迅速发育,需要大量钙、磷等矿物质作为骨骼钙化的材料。微量元素铁、锌、铜、碘、硒也不可缺少。<BR><BR>    小学生活动范围大大增宽,智力与心理发育突飞猛进,自我意识增强,遇事有自己的主张,个性逐步显露,故在饮食安排上必须取得他们的密切配合。<BR>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