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营养餐浪费现象惊人近半成“泔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的教育几乎从每个孩子懂事起就开始了。但是,在哈尔滨市许多吃学生营养餐的中小学校里,学生午餐浪费现象惊人,许多营养配餐吃不到一半就被扔掉了。
是营养餐不对学生口味,还是勤俭节约的教育弱化了?近日,记者走进学校,走近家长、学生、老师和配餐公司,探访浪费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场目击:
没有剩饭的饭盒寥寥无几10月10日,道里区某小学。11时30分,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营养午餐已经被提前摆放在了教室门口,这一天的配餐是米饭、一个肉丸子、熘肉段和柿子炒鸡蛋。
12时左右,吃完饭的小学生陆续把饭盒盖上塑料盖,送回到教室门口的保温箱里。记者一个个打开这些塑料托盘式的饭盒,发现绝大多数饭盒里都有大量的剩饭菜,许多剩饭菜占到供应量的一半以上,个别饭盒里方便筷子都没掰开就被送了回来。就在记者查看这些饭盒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小男孩走过来问:“阿姨,你在干什么?”记者回答说:“阿姨看看你们都剩了多少饭。”这个小男孩扬起头自豪地说:“阿姨,我们班今天只有我没剩饭!”
12时45分,送餐公司拉饭盒的车来到学校门口,记者与车上的工作人员闲聊起来,问他剩饭怎么处理。他说,拉回公司后,公司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从每个饭盒里收集这些剩饭,剩饭菜大多被当泔水卖掉了。
10月11日中午,南岗区某中学门口。午餐时间刚过没几分钟,就有几个初中生冲进离学校不远的肯德基,一人买了一个汉堡包。记者问他们:“你们没订营养餐吗?”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订了,但今天不好吃,不爱吃!”据他们说,由于不对胃口,他们经常扔掉营养餐、跑出学校买汉堡包、炸鸡吃。
家长和学生:
“啥菜都是‘鱼香’味!”学生午餐如何解决,一直是一个让家长们头疼的大问题。每天早上做好给孩子带饭或中午去学校给孩子送饭,但大多数家长做不到;让孩子到学校门口买盒饭,又担心食品卫生不安全;托亲靠友让孩子到学校附近的企事业单位食堂去“蹭饭”,又不是人人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长就给孩子选择了吃安全、卫生的学生营养餐。据悉,哈尔滨市现有两万余名中小学生在吃营养配餐。
然而,尽管学生营养餐营养平衡又安全卫生,却并未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肯定。在道里区某小学门口,家长们纷纷向记者“投诉”起营养餐。一位学生家长说:“营养餐虽说卫生,但因为是流水线生产的,肯定口味差,再加上从做好到学生吃上,中间至少隔了两个小时,有时候大米饭的上层都有些硬结了,要是胃肠弱的孩子吃了,很容易胃疼。”另一位家长说:“某一天菜对胃口了,孩子就能多吃点;要是不对胃口,就剩得很多宁可饿着。”
营养餐的口味也不尽如人意。一位初三学生对学生营养餐有一种更形象的概括:“我们的午餐啥菜都能做出‘鱼香’味,鱼香土豆条、鱼香茄条,鱼香肉丝,反正都是黏黏乎乎的!”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吃过一段营养餐后,竟然对妈妈说:“快把营养餐给我退了吧!要是不退餐,我就退学!”配餐公司:
众口难调,营养餐只能着重营养均衡与安全卫生对于家长与学生的不满意,配餐公司也是有苦难言。哈尔滨市某配餐公司董事长说,正所谓“众口难调”,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口味都很挑剔,偏食得厉害,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吃不吃。在家里,遇到不爱吃的饭菜,家长马上会换样,学生营养餐当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学生营养配餐主要追求营养的平衡与安全、卫生,口味未必适合所有人,家长和孩子就不能在口味上挑剔了。
对于饭菜被大量浪费,这位董事长说,从饭菜的量上来说,配餐公司在配餐时只能按照较能吃的孩子的量平均打,如果一个班级50个学生中有10个能吃的,40个学生只能吃一半,他们也得按照那10个能吃的孩子的量供应,保证让孩子们都能吃饱,如果还不够,每个班级还都有添餐用来调剂。另外,现在有些学校还有间餐,学生在上午间操时能喝上一袋奶,到中午饭量肯定就更小了,浪费也就更多。
相比中小学生,幼儿园的小孩子反倒不剩饭,除了节约教育因素之外,这与幼儿园实行打饭而非份饭有直接关系,先少给孩子们打一些饭,吃完了再添。那么,中小学校为什么不能也这样做呢?这位负责人说,一个幼儿园一天最多只做几百个孩子的饭,量小,现做现吃;而学生配餐需求量很大,需要流水线生产,如果要按照每个班级为单位供应,班级内再实行打饭制,那么从运输、分餐等各个环节,无论是对配餐公司、还是对学校老师来说,工作量都会增大许多,也不便于管理,目前看很难推行,这种打饭制还是更适用于自己有食堂的学校,而不适用于学生营养配餐。
每天学生营养午餐浪费掉的粮食到底有多少?这位董事长说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清。打个比方吧,如果配出去的是一斤,扔回来的大概得有三两到半斤。该公司现在供应哈尔滨市八九所学校的营养餐,每天大约一万份,而该公司每个能装180公斤剩饭的大垃圾桶,一天得装10多桶,这些剩饭都被当作泔水卖掉了。作为为孩子们提供午餐的人,每天看着大量粮食这样被浪费掉,他们真的非常痛心。
为了吸引孩子们多吃饭,各配餐公司也在积极想办法,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更适应孩子的口味,更换餐盒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并缩小送餐半径,保证让孩子们在饭菜做好的两个小时有效时间内吃上,希望孩子们能多吃点,吃得更有营养、更健康。营养餐工程是国家推行的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千万孩子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的大事、好事,每个部门都希望把它做好。教育界人士:节约意识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配合不管是学生主观上爱不爱吃,还是营养餐客观上好不好吃,那一个个盛满剩饭的大垃圾桶都像一记记警钟在提醒着我们:孩子们的节约意识教育需要再加一把劲了!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小学班级中,老师基本上都和孩子们一起吃午餐。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不剩饭,给吃光的学生发放小红花进行鼓励。但一位老师也无奈地告诉记者:“教育归教育,但孩子们吃不下去,我们也没办法。”一位初中老师说,现在城里的学生生活条件都太好了,不知道农民种粮的艰辛,也不知道家长挣钱的不易,节俭的观念都很淡薄,对他们来说,让自己满意是第一位的。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副校长王军认为,时代在发展,节约的观念已经超越了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节约粮食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节约纸张、节水、节电、节约能源、节约时间,包括珍惜他人为自己的付出,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应该懂得的。在学校里,提高孩子们的节约意识、生态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恩,是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专项内容。老师们会通过主题班队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同时也会通过饭后要餐盘净、桌面净等硬性规定对学生的浪费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孩子生活在社会上,学校教育不是单一的,它与社会教育是不可割裂的。不可否认,目前成人为孩子们创设的社会大氛围节约意识差,这在潜移默化中冲消了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成果。
王校长说,打个比方,学校在对孩子们进行生态教育时,一棵树能制成多少纸,孩子们都算得非常好,知道要珍惜纸张,但是回到家里,一个字写不好了,家长就会给撕掉让重写;孩子剩饭了,家长会说一句“浪费粮食”,然后把剩饭倒进了垃圾桶;家长们在家里知道节水节电,但是到了单位,白天开灯,不管冷热始终开着空调……这一切都对孩子有影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首《悯农》不该只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社会、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应该以身作则,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社会氛围,因为孩子们扔掉的绝不仅仅是价值一元、两元钱的粮食或物品,如此下去,他们丢掉的将是一个民族的美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