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查显示近三成烘炒食品质量不合格
  秋冬季节,街面上多了叫卖零食、香口炒货的小商小贩。不少市民及上学、放学的孩子,经不起诱惑,喜欢前来帮衬。小商小贩的生意十分红火。
    超市:秋冬炒货供销两旺
    据《珠海特区报》报道,记者走访商场、超市了解到,市民喜爱的香口炒货品种十分繁多。在各大商场,来自全国各地及进口的香口零食数十上百种,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其中各种品牌的瓜子、花生、豆类及果仁等,香脆可口,深受市民青睐。
    家乐福商场销售小姐告诉记者,秋冬季节是零食、小食品的销售旺季。商场每天销售的各种零食不少,营业额上千元。一般而言,中老年人喜欢选购散装的炒货,而年轻人则多选择时尚的小食,像自然派芥辣青豆、剥壳核桃等零食销售情况良好。但记者了解到,不少消费者在购买炒货零食时,往往因注重口感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多数人表示,香脆好吃就会买。
    街头:摊贩炒货出品堪忧
    在拱北步行街、香洲汽车总站等许多人流密集地流动摊贩不少。其中又以叫卖糖炒栗子、炒花生、瓜子及烤白薯的小贩为多。
    记者随街走访了解到,不少小贩专门瞄准学生,摊档摆到了学校或社区附近。炒葵花子、糖炒栗子尤其受孩子青睐。糖炒栗子卖相很吸引人,裂开大口,露出黄色的栗肉,且香气扑鼻,诱人食欲。档主告诉记者,每天走街串巷,能卖好几十斤。
    知情人透露,这些都是“水泡栗子”,低价进货,将栗子划开后,用甜味剂调制的开水浸泡一夜再“炒”。“炒”只是最后的形式。这种糖炒栗子特别甜,壳很容易剥,但肉松软不粘。“水泡栗子”既增加了重量,又增强口感。但对人体无益。
据了解,街边炒货多出自无牌小作坊。经营者追求利润,为了产品卖相好,不少人会违规使用被明令禁止的工业盐、滑石粉和漂白粉等添加剂。超范围滥用“糖精纳”、“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抽检:近三成烘炒食品不合格
    国家质检部门近日对烘炒食品产品质量监督,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74.6%,有近三成的产品不合格。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氧化值超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等等。调查显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较好,小型企业产品质量问题较多。
    据介绍,近期监督抽查中,本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荣华食品厂生产的荣华花生(散装);广州市番禺区越秀食品厂生产的吉昌瓜子仁(散装);佛山市高明鸿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旭明开心果等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品质有待改进。
    有哈喇味的炒货别吃
    专家指出,选择炒货零食,应在大商家选购具有品牌及QS标志的食品。选购时应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炒货标签应标明产品名称、净含量、配料表、制造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标准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因炒货油脂含量较高,如果保存不当,受高温和高湿度的影响,易造成产品变质。质量上乘的产品,从外形、色泽、气味和口感等可辨别。有霉变、虫蛀现象,发酸败、哈喇味、苦味等异味,意味着炒货发生油脂氧化,发霉、变质,不能再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