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多媒体在低年级语言学习中的教学功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呢?笔者结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利用多媒体的情景渲染功能,激发学习动机。
生动的、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注意,生动的、情景的语言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鲜明的色彩和悦耳的音乐等特点,丰富语言学习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三册《闹花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播放闹花灯的录像片断: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围在一起观看舞龙灯,孩子们拿着形态各异又生动有趣的花灯在嬉戏的欢乐场面。配上闹花灯时敲锣打鼓,人声喧腾的音乐。学生很快进入一种积极的情境,教师适时提问,激起话题:这样的场面你什么时候见过?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闹花灯,好吗?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自信。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觉体验功能,启发语意理解。
低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对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运用多媒体,可以用生动的画面补充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如,苏教版小语第四册《蚕姑娘》一课,讲述了蚕出生、成长、结茧、变蛾的生长过程。要让学生明白,蚕在四次蚕眠中颜色和形态的变化,用文字和口头解释学生难以接受,我就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四次蚕眠,蚕“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一目了然,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课文,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展示功能,促进内涵感悟。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课文之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需细细品味。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其形象展示功能,配一定的音响,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对语言内涵的感悟。如:苏教版小语第三册《青松》一诗,学生对青松的品性较难领会。教学中,我就用多媒体出示画面,大雪压在青松上。让学生观察积雪和青松,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特点。这样“挺且直”一词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在此基础上,又展示积雪融化后的青松,再让学生观察,感知“松高洁”的形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歌,而且也从中体会到诗人对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的赞颂。
四、利用多媒体的重现可控功能,引发语言交际。
低年级的学生不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同时说话条理性差。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性、重现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有顺序地进行观察,然后再指导学生说话。如,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首先,我明确观察的要求,再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当主要内容跳绳、踢毽项目出现时,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就采用反复播放的形式,同时恰倒好处地指出注意活动者的神情、动作,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缩小观察范围,集中观察。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重复画面,并可以采用慢动作等技术,直至学生说好为止。最后再现活动全过程,为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提供了方便。又如,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练习八中有个说话练习:好球。为了再现情境,我事先录下了球赛中鼓掌呐喊的助威声,教学中,配上幻灯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后,一步步地指导学生说话,就容易多了,也大大调动了儿童说话的愿望。
五、利用多媒体的追根寻源功能,发展识字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需牢记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形象,提高了识字的效果。如,“燕”字,学生初看以为部首是“艹”。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到篆书“ ”,再到现代简化字,让学生明白,“燕”的部首不是“艹”,同时也明白“灬”并不都表示火,也可以表示动物的尾巴。“燕”的笔顺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以为先写“丬”再写“口”。我就用多媒体演示了“燕”字的笔顺,先写“口”,再写“丬”“匕”(即“北”),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充分挖掘、利用多媒体的教育功能,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语言教学质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