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初探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
在教学中,我的指导目标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首先针对学情化繁为简。第一节课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兴趣。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 + 3 =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础知识上完了,接下去就是上机操作。但是困难较大,主要的问题是学校暂时比较困难,计算机数量少,再加上是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富裕,根据调查,至今没有一位学生家中有电脑。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就把一台电脑搬进教室,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看得清、学得欢。发现一批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然后带着他们到电脑室,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小组手的作用,逐个轮流,提高了电脑的使用率。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且对计算机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新的软件,一些网络知识。对学生上课前花5分钟时间,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信息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并且我还告知学生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要有一种意志力,要有达到成功彼岸的力量,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明白这些道理,学生学习时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我将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努力使电脑教学逐步走向成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