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的《吴氏中馈录》记载了一道菜的做法,是‘淡醋一分,酒一分,水一分,盐、甘草调和其味得所,煎滚,下菜苗丝、桔皮丝各少许,白芷一二小片掺菜上,重汤顿,勿令开,至熟食之。’这个菜的名字,叫‘三和菜’。 不过,今天想谈的,不是这道菜,而是因为以前写过‘三禾宴’
...
-
东汉建安12年(公元207年),刘备经徐庶荐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提出了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整顿内政,对外与孙吴结好,进而占据荆、益两州,逐步恢复汉室江山,统一天下的《隆中对》。建安14年孙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随后刘备乘势南进,夺取荆州以南四郡,从此,开始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
-
回锅肉: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g
...
-
印度飞饼的神奇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
...
-
丹麦奶酥种类很多,其中就有我们很熟悉的牛角酥,飘香的奶油味,层次分明,愈吃愈让你不由自的一个接一个。除此之外,还有丹麦串烧、丹麦香肠辫、丹麦吞拿鱼等,光是听着就让人流口水了。丹麦奶酥是丹麦人早餐时最常食用的品种,它的制作方法也很“家常”,只需将面团包住酥皮黄油,反复地折叠和碾压,就会出现层层叠叠的效果,然后放进烤箱里烤制,烤出来的就是又香又酥又脆的奶酥啦!配
...
-
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种。葵,称为“百菜之主”,现在有的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类学上称冬葵,因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
...
-
豆油藕卷,俗叫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每适年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的美味佳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
...
-
“枯木逢春”是出自清宫御膳房的一道名菜。它是以鲜虾仁为主料,配以芹菜、银耳、猪肥膘肉、鸡脯肉、荸荠、火腿、豌豆苗、南瓜花等烹制成。北菜形美味美,据说曾为慈禧太后所喜爱。相传,清朝末年时,有一天西太后闲游宫院不知不觉来到御房门前,看见摆放的几盆花草,已经凋谢零落枯黄了,感到很不顺眼于是,闷闷不乐的直进了膳房。御厨们见老爷突然驾到,个个慌忙跪,山呼万岁。当兹禧视
...
-
胡辣汤是洛阳别具风味的小吃,已有百年历史。精烹细作、味道鲜美、经济实惠、方便群众、闻名城乡。始于老城,现遍及大街小巷。主料有精粉面、粉条、肥猪肉。配料有花生仁、芋头、山药、金针、木耳、葱花、蒜片、面筋泡。 不翻汤 洛阳不翻汤,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刘振生,现已传三代人,刘呼栏,年70多岁。配料有绿豆粉、胡椒、味精、酱油、醋、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食盐。其特点是味道
...
-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
...
-
江苏北部的丰县是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故称汉乡。在这里流传着两款风味独特的食品,一是“水煎包”,二是“帝王粥”,据说这两款食品都和汉高祖刘邦有关系。 相传两千多年前,刘邦与其母被秦兵追杀,逃至丰县东城时已是黄昏时分。当时母子二人又饥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铺正欲收幌关门,其母便向店主讨食。店主见二人可怜,就把烧汤剩下的
...
-
洛阳水席是著名的河南风味。水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其中的第一道莱是洛阳燕莱。此莱味美鲜香,是河南的一道名肴提起这道菜的来历,还有一段趣谈。 据说,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武则天时期,洛阳东关的一个农民,种出了一棵特别大的萝卜。人们视之如神物,不敢私自食用,就把它献到了皇宫。皇宫里的御厨用这个大萝卜和一些山珍海味精心烹制了一道菜,呈给女皇武则天。形美色艳,味道鲜香,尤如燕窝。女皇食后,称赞连声,赐名为&
...
-
皖南徽墨酥,看起来像书房好墨,尝一口甜醇香酥,为当地传统特产。要问这酥的来历,得听一段有些惊险的故事。 相传唐朝末年,中原战乱连年,河北有位叫奚廷王圭的制墨高手,漂泊到了江南。当时“南唐”皇帝李煜爱好舞文弄墨,对笔墨之类很是讲究,他把廷王圭请来,安排在徽州造墨。 不久,北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北方,又跨过长江,灭了南唐,李煜被北迁到宋朝都城汴京。谁知这位&
...
-
我国中原各地流传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饭、吃鸭蛋和称人的习俗,据说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有关。 三国蜀汉鼎盛时,辖区远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中,有些人并不十分心悦诚服,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彝族头领孟获便是其中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刘备白帝城病逝之后,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多次出奇制胜,七擒七纵,制服了这位桀骜不驯的孟获,使他不得不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拜服得五体投地。后
...
-
国先民由生食到熟食,可能是先吃烧狗肉。狗很早就为人们驯养,帮助狩猎,夜间与人同宿,可以守夜。先民所居洞穴,挖有火塘,日夜不能熄火,要保存火种,而且夜间火光可以惊走野地兽。有这么一次,狗(或是老了,或是病了的)掉进火塘烧熟了,先民把烧熟的狗肉吃了充饥,从此就知道烧熟食的好处。 今天,我们考古发掘的远古文化遗址,往往发现人骨与兽(狗骨为多)在一起,其中的兽骨有烧灼过的,可能就是人吃人烧熟的兽类剩下
...
-
我看那些老年夫妻要出门的时候,多半行李奇多,除了药品、衣服、书籍各带各的,还备着两种不同的手纸、不同的牙膏、不同的毛巾,甚至不同的茶叶罐,你喝绿茶我要乌龙。本来物以类聚,两人气味相投才缔造婚姻,我过去因此而迷惑,婚姻不就是妥协?两人从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丢掉过去的习惯相互适应;婚姻不就是在熬汤吗?年份久了,你中有我我中
...
-
窝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仓惶逃往西安。途中,有一天慈禧饿极了,叫人去找吃的。当差的找来一个大窝头。慈禧几口便把窝头吃完了,连说好吃。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有一天又想起窝窝头,就让御膳房给她做窝头吃,御厨不敢给她做大窝头,于是把玉米面用细箩筛过,加上白糖、桂花做成栗子大小的小窝头。慈禧吃了说,正是当年吃过的窝窝头。
豌豆黄 芸豆卷&
...
-
古代人们过中秋,都要祭拜月神,祭供过后,将作供品的饼食分吃,沿传下来,已有三千年。那时,江浙一带有种“太师饼”,据说是纪念当时的太师闻仲而取名的。“太师饼”可以说是我国月饼的祖宗了。 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了芝麻、胡桃,为月饼增加了煨料,当时生产出来的圆饼叫胡饼。唐朝时在京城长安就开始有糕点饼铺,有从事专业生产的饼师,
...
-
传说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寿,各路神仙都前来拜寿,在众仙欢庆之际,七位仙女却觉得天堂非常厌烦,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游玩。怎知,过了一会儿,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发现了,于是他动邪使了法术,让七位仙女永远不能回到天上。七位仙女带着欢乐与好奇,在人间游啊,玩啊,等天黑下来,四处无人的时候,她们才觉得应该回天上去了,可是,她们怎样变化,也飞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惩罚她们。出于
...
-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曾信步来到松鹤楼酒楼,见到湖中游着条条桂鱼,便要提来食用,当时那鱼是用作敬神的祭品,不敢食之,但圣命难违,当差的只好与厨师商量,最后,决定取鱼头做鼠,以避“神鱼”之罪。当一盘松鼠桂鱼端上桌时,只听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尺把长的桂鱼在盘中昂头翘尾,鱼身已去骨,并创上花刀,油炸后,浇上番茄汁,甜酸适口,外酥里嫩,一块入口,满口香。乾
...